- 张毓佳;
美育实践对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促进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作用。苏州美术画赛会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公共美育实践活动,本文论述了苏州美术画赛会的背景;继而从文化、人文、教育等角度分析其发起原因,剖析画赛会在参赛作品、参展作者与观众、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特色;最后总结苏州美术画赛会的影响,包括倡导了社会美育思潮、为公共美育实践的举办积累了经验、为美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
2025年08期 No.28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乔静波;
赵孟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小楷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本文从赵孟作品风格与技法实践的双重视角,考察其小楷的艺术特征、技法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赵孟提出了“复古”的艺术主张,强调回归晋唐,其书风圆润秀逸而筋骨内蕴。其小楷代表作《汲黯传》《道德经》《洛神赋》等,在结体精密与章法自然的和谐统一中达到艺术高峰。赵氏小楷不仅重振了宋代以后衰微的小楷传统,更直接影响了元、明、清三代书风,为当代小楷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法支撑、理论启示与美学参照。
2025年08期 No.28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子文;
辽代是房山石经刊刻的重要历史时期,该时期的房山石经楷书亦为辽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充分展现了辽代楷书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辽代房山石经楷书的风格在其刊刻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显著变化,体现了辽代书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大宝积经》为辽代房山石经早期刊刻的重要佛经,其书法亦为此时期房山石经的典范之作,是辽代房山石经中融合欧体、褚体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本文通过对《大宝积经》书法风格与艺术特征的深度研究,旨在揭示辽代房山石经早期的书法艺术风貌及辽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2025年08期 No.282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鹏;陈恒;
黄镇同志是一位杰出的红色画家,代表作有《长征画集》《黄镇书画选集》等。他擅长中国画与西洋画,以革命家的视野和气魄融入艺术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安庆博物馆(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暨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收藏展示的黄镇同志众多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画给妻子朱霖的。这些画作展现了伉俪情深,更显现出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2025年08期 No.282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粼希;
《鲜于璜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考古发现中保存最为完整、存字数量最多的东汉碑刻之一,在汉隶书体演变史上占据关键地位,其丰富的书法艺术价值仍有待系统发掘。本文通过多维解析揭示:该碑以成熟的方笔技法为核心,开创了“方整朴拙”的独特审美范式;碑阳与碑阴呈现的显著风格差异,映射出书丹者与刻工群体的复杂艺术互动;章法层面“上齐下不齐”的界格处理模式,则开创了秩序中蕴含动态平衡的布局新境。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该碑的书法艺术成就与历史文化意义,并深入探讨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理念与实践的借鉴价值。
2025年08期 No.28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赵欢;
园林书法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对13座苏州园林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园中楹联、匾额类书法作品数量超过750件,书条石及画像赞等刻石亦数以百计。通过实践考察与教学验证,文章提炼出“书、文、情、理”四个方面的思政元素,为园林书法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路径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025年08期 No.28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吕旸;
本文通过对徽州三雕的纹样、造型、题材、构图等方面的深入剖析,结合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对徽州三雕的造型图式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深入挖掘了徽州三雕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分析了其传承与创新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徽州三雕与中国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也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8期 No.28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邹昊轩;
随着晚清民国时期封泥成规模出土,学者先后对其著录、鉴藏与研究,印人对封泥的取法探索也逐渐形成规模。本文通过梳理此时期封泥收藏与考据的具体情况,探索民国印人对封泥文字、形式的接受与衍化,兼顾其仿封泥印式的创作实践,为当下篆刻创作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
2025年08期 No.282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黄启堃;
18世纪,澳门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作为文化商品化的典型样本,外销画既迎合了西方收藏者对中国趣味的追捧,也成为跨文化艺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于外销画《欧洲庭院之三》中中国绘画元素的转译与重构过程。通过对这一特殊时期绘画作品进行跨文化视角的符号学分析,本文着力揭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及其深远意义,旨在为艺术史研究以及跨文化艺术交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8期 No.282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柴砚生;
本文以书法笔法体系中的“波挑”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考证与图像分析,系统梳理其从甲骨文萌芽至汉隶成熟的美学发展历程。重点探讨“波挑”技法与“永字八法”之间的联系,并辨析不同书体对“波挑”的差异化运用及其对风格特征的塑造作用。研究认为:“波挑”不仅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更通过“三折法”实现了书法时空转换的媒介功能,其形态演变直接影响书法风格的历史演进轨迹。
2025年08期 No.28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克凡;
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惟清道人帖》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然而,出于诸多历史原因,该帖的受主问题至今仍存疑未决。近千年来,虽不断有学者阐发幽微、提出己见,却始终未有定论。仅在21世纪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先后出现陈志平教授的“吕晋父说”、水赉佑先生的“张商英说”以及戴逢红先生的“郑郊说”等不同观点,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笔者通过精研山谷文集、年谱与书帖,结合宋史方志材料,研判相关地理位置,钩沉人事历史背景,体察当时僧俗交往之情谊……逐一指出“吕晋父说”与“张商英说”在论证上存在的瑕疵,并进一步印证“郑郊说”的合理性。
2025年08期 No.282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磊;
本文以内蒙古高校书法公共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价值内涵,明确其在文化传承、审美修养与价值导向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系统设计、“区域融合”和“传承创新”的建设原则,进而构建“三维度”教育目标体系与“四位一体”课程模块,建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加强资源建设与评价支持,从而推动内蒙古高校书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5年08期 No.28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令峰;
“古雅”是中国古代书论中特有的品评范畴。该词作为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审美范畴,以其所蕴含的儒家正统内涵,广泛应用于古代书论的品评实践中,用以彰显和推崇书论家自身的审美价值判断。因此,“古雅”的审美内涵呈现出流动变化的趋势,并历史性地体现出书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时代印记。本文从文字考释入手,梳理其流变过程,阐明其在书法批评史上的正统地位。
2025年08期 No.282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源;
《善见律卷》是唐代经生国诠奉敕书写的佛教经典,不仅代表了初唐宫廷书法的极高成就,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该卷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收藏与鉴赏,卷后附有赵孟、冯子振、倪瓒、邢侗、董其昌、陈之伸等历代文人的题跋。《善见律卷》不仅是初唐宫廷书法“经生体”的典范,其书风承魏晋余风、启唐楷法度,更因历代文人题跋的叠加阐释,逐步从佛教典籍升华为艺术经典。
2025年08期 No.28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旭;
凤阳凤画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依然延续着皇家贵族的气质,并承载着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其造型集多种动物优美特征于一身,形象生动典雅,线条灵动活泼,用色绚烂明快。本文通过分析凤画中的造型、技法、色彩及意象精神,探讨其意象性审美特征和艺术特色,以促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研究与继承。
2025年08期 No.282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姬雁翔;
书法欣赏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上,更关系到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本文从美育、智育与文化三个角度切入,结合古代书论原文及教学实例,分析书法欣赏在中小学课堂的实际作用。研究发现,书法欣赏能够通过线条、结构与意境的美感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并在观察与临摹过程中培养专注力与创造力;同时,通过赏析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希望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引入多媒体资源等方式,使书法欣赏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让书法欣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教育的桥梁。
2025年08期 No.282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